top of page

​自我評估與心得感想

盧姸蓁1111616

這次專題是我第一次接觸醫療影像相關的主題,也是一個需要完整規劃與嚴謹驗證的學術研究。前期雖然閱讀了多篇文獻,但當實際開始進行資料處理與模型訓練時,我才真正體會到挑戰的核心並不在於理解學術名詞或模型架構,而是如何正確地規劃資料集與訓練流程。由於缺乏經驗,初期模型的表現未達預期,這讓我開始反思整個流程的問題。經過多次會議與教授及學姊的指導,我們重新檢視訓練策略並重新開始。這次,我對資料的前處理、訓練與驗證集的切分、配對方式以及模型訓練的整體流程都有更清楚的架構,過程也更有系統性,最終成功訓練出分數較高、穩定度更佳的模型。
完成這個專題的過程,讓我在技術面與實作面都有明顯的成長。我學會了如何規劃模型訓練、影像標註與資料前處理,也更加了解時間管理與團隊協作的重要性。在血管量測階段,我們遇到許多未知與困難,例如不確定測量方法是否適用於資料、數據是否合理等問題。我們不斷嘗試不同方案、分析結果、並修正流程,從每一次的錯誤中學習,逐步找到解決方式。透過這次經驗,我深刻體會到專題的價值不僅在於模型的準確率或最終成果,更在於建立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這些經驗讓我在面對未來不同資料型態與研究主題時,能以更有條理與自信的方式進行分析與實驗。

呂孜柔1111621

從上學期開始接觸這個專題到現在,整個過程讓我對醫學影像分析與深度學習有了更全面的理解。起初,我對 MRA 影像的結構與分割原理都相當陌生,從資料前處理、模型訓練到驗證,每個階段都經歷了大量嘗試與修正。到了這學期,我主要負責後處理部分,開始學習如何改善模型輸出的血管結構,從滯後閾值(Hysteresis Thresholding)到形態學閉運算,再到一致性濾波與連通元件篩選,這些技術的實作過程讓我真正體會到「細節決定品質」。每一次的微調,無論是參數設定還是結果比對,都需要不斷觀察血管的連續性與形態合理性,雖然結果仍有改進空間,但看到模型經過後處理後血管結構變得更完整、雜訊減少,讓我覺得以前的努力是值得的。 

每週的 Meeting 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,教授與學姊們會針對我們的程式、流程與結果提供具體的建議,讓我學會不只是寫程式,更要理解背後的醫學邏輯與研究思維。 

整體而言,這次專題是我學習歷程中很寶貴的經驗,不僅讓我累積了影像處理與深度學習的技術實力,也讓我明白團隊合作、批判思考與細節觀察的重要性。從一開始懵懂的初學者,到現在能夠和同伴合作完成一套後處理流程,這段歷程讓我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專業與思考上的成長。 

游舒宸1111644

在本次專題中,我們從 資料前處理、影像預處理、模型訓練 到 血管狹窄度量測,完整體驗了醫學影像分析的研究流程。剛開始接觸此專題時,我們先從閱讀相關文獻著手,逐步理解 MRA(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) 的成像原理,以及 segmentation(影像分割)、measurement(血管量測) 等機器學習在醫學影像中的應用。在學習過程中,詹教授常提醒我們要 “get your hands dirty”,意即不能只停留在理論,而要動手實作。透過親自嘗試影像前處理(例如 CLAHE 對比增強、Gaussian Noise 去除、Intensity Normalization)、模型訓練與後續的量測分析,我們逐漸掌握了從資料準備到模型推論的完整流程,也理解了每個步驟背後的邏輯與挑戰。

實作中,我們使用了多種深度學習模型,包括:U-Net 與 ResUNet(結合 ResNet 編碼器) 進行血管分割;搭配 Dice Loss 與 Focal Loss 的混合損失函數,以平衡類別不均的問題;使用 CosineAnnealingLR進行學習率調整;在這過程中,我們不斷進行 debug 與 模型微調。當模型評估指標(如 Dice、IoU)表現不理想時,我們會調整批次大小(batch size)、學習率(learning rate)、權重初始化與資料增強策略,重新訓練與驗證。透過這樣的反覆測試與修正,我們學會了如何從模型結果中分析問題,進而改進設計。

這一整年的校內專題,讓我學會如何 從零開始構思與實現一個完整的研究專題。我不僅熟悉了實驗設計與模型訓練流程,也培養了資料分析與結果解讀的能力。在與教授及學姊們討論報告的過程中,我也提升了表達與學術溝通能力,學會用更清晰的方式呈現研究成果。回顧這一年的學習,我深刻體會到研究並非一蹴可幾,而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收穫的探索歷程。從一次次的失敗中找出改進方向,從一篇篇論文中汲取靈感,這些經驗都讓我未來能夠更適應研究所生活。

bottom of page